立案是在刑事诉讼中,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法定机关根据发现的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或接收到的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信息,决定是否将案件纳入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立案程序标志着刑事诉讼的正式启动,所有刑事案件都以此为起点,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具体来说,立案后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调查取证:包括询问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对现场进行勘验、搜查,调取相关证据材料等。
采取强制措施:根据侦查需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立案审查:法定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等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确有犯罪事实存在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
立案决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通知当事人: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送达起诉状: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送达答辩状: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继续侦查:在立案后,侦查机关需要继续侦查工作,直到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查明犯罪事实。
移送起诉:侦查结束后,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审判程序: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将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
综上所述,立案后,法定机关将依照法律程序开展侦查工作,收集证据,采取强制措施,并确保诉讼文书的及时送达,最终将案件移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或进入审判程序。在整个过程中,各机关需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操作,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