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韩国官员表示,由于日本国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越来越多日本游客在韩国购买大米带回国,引发韩国大米购物潮。虽然日本政府近日向市场投放了储备米,但仍难以迅速抑制高企的米价。日本总务省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东京都区4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逾90%,创197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最高纪录。在大阪府和冲绳县一些超市,一袋5公斤装大米的价格已突破6000日元(约合311元人民币),令消费者吃惊不已。
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仅为38%,除了大米以外几乎日本所有农产品都依赖进口,大米是为数不多的自给率100%的作物,如今从餐桌重要主食变为“奢侈品”。接下来外界普遍关注日本政府于23日起拍卖的第三批储备米,能否取得平抑米价的效果。
这是2024年7月26日在日本东京一家连锁超市拍摄的货架上的大米(手机照片)。新华社
日本米价自去年夏天以来持续上涨。一些大超市陆续库存告急,出现断供,产业链受创。一些餐饮店难以为继,使用大米作主要原料的寿司、仙贝等受到波及,寿司制作商为了保住价格,只能选择更低成本的鱼类;福岛县一家餐厅采用当地优质米越光米制作饭团,在尽力节省燃气和电费后,还是不得不作出涨价这一决定。随着米价猛涨,日元贬值,居民的生活不得不降级,市民的餐桌上增加了荞麦面等面食。
一般认为,酷暑天气、台风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地震,导致大米减产,引发民众屯米;游客来日品尝日料,也进一步推高了大米需求。从供应过剩到奇货可居,除了不可抗因素,恐怕也暴露出了日本根深蒂固的农业体系制度性缺陷。
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日本人消费习惯逐渐转向面包等主食,且伴随着人口减少,日本对大米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上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大米产量过剩的问题。为了保护农民收入,农协和农林水产省推出了备受争议的“减反政策”,即通过限制水稻耕种面积以维持大米价格。
于1947年成立的从政府到地方的“农业协同组合体系”(简称农协),掌握着日本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命脉,几乎覆盖所有在册农民。农协给农民提供产购销一条龙服务,让农产品不愁销路,卖出高价。
日本大部分农民兼业化程度较高,平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是“住在农村的市民”,小农户因为不依赖农业收入,没必要全身心投入农业种植,扩大种植规模,也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粮食收成好,供给增加,价格降低,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日本农民是选举中的主要投票群体,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希望捞取农民的选票。
对于农协来说,日本农户将兼职所得,相当于农业收入4倍的钱,存入农协银行。农协以信贷业务为最大收入来源,如今拥有存款量超过100万亿日元的巨型银行,资金规模与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相当,在日本拥有巨大的“政治捆绑”能力。
因“减反政策”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日本废除了该政策。但农协的影响力依然很大。政府还会继续预测大米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各地大米的生产标准。同时继续对不种大米、改种小麦和大豆等其他作物的农民发放补助金。
这是2月18日在日本埼玉县一处仓库拍摄的政府储备米。新华社/法新
如今,在米价高涨背景下,大米成日本赴韩游客热门采购品。面对困境,日本政府25年来首次进口韩国大米。日本农林水产省在上个月拍卖储备米,也是1995年建立政府储备米制度以来的首次。依靠新米、储备米的投放,短期来看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居高不下的米价,但从长远看,推广优良品种,增加大米产量,解决农业系统的积弊,方可保障粮食安全。
(国际时事观察员 周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