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感受孤独的文章《看不见的孤独》。我将这篇文章晒上朋友圈,不多时,评论区一片哗然。不仅一些资深“潜水员”冒泡,就连我家的钟点工阿姨也在评论区谈论孤独。这么多关于孤独的共鸣,出乎我意料。
一个人的形单影只或许只是孤单,当你置身于人群中却感到无人好说话、无人可沟通的时候,想来便是孤独了,好像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一个“收纳”孤独的隐秘角落。这是我写《看不见的孤独》的缘由。有意思的是,后来几个大学生在社区办了一场关于孤独的展览,邀我去参观。既是展览,便是展示、便是看得见,与我的“看不见”相左,出于好奇,我应邀赴展。
如何将“孤独”抖搂出来?展厅的氛围也是一种语境。展览的背景音乐清悠,伴着轻微的单节奏的玻璃器皿叩击声,颇有禅意。展厅灯光幽暗,但聚光灯下的展品均十分醒目,一明一暗的灯效,适合观者在赏读作品时,与自己的心理作隐秘交流。
展品分布在各个小“区域”,没有讲解,自看自悟。有一组作品,以半枯黄的树叶制作成一张皱巴巴的床单,叶面上的经络如辗转反侧形成的皱褶,标题是《那天夜里,我和我的床失眠了很久很久》,表达了失眠者孤独的痛苦与无奈;与其对应的是墙面上的漫画:一个男人捧着臌胀的肚皮仰天大笑,眼角却挂着泪珠。标题为《喜极而泣》,文字旁白:“我幸福满溢,却找不到人分享,是不是也憋得难受?”作品呈现的意图不言而喻:无论痛苦或幸福,孤独都不会缺席。有一幅抽象的数码拼贴画:一个隧道般的洞穴里布满网格线条,里面有一副裸露的年轻躯体,肢体奋力前倾,似有一种寻找突破的挣扎。这是一个试图走出焦虑和迷茫的年轻人的梦境作品。
策展人小张说,这里的一百余件作品均出自“95后”和“00后”之手,是他们对自己孤独形态的各种“白描”。萌生办展的想法,是源自他们在与大学生做心理项目时得到的启发。不少人面对孤独时总怀疑自己得了病,因此有一种恐惧感。他们想通过展览告诉人们,这种心理和行为现象具有普遍性,孤独感无人幸免,会时不时冒出来作祟,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相比我的文字,年轻人通过画面、场景和道具等将孤独作了具象化的解读。就像各自上山,路径不一,但到了山头便会合了,应该说我们对孤独的理解是相通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有句名言:“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寂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事实上,需要与孤寂签订协定的岂止是在晚年?老人或许是因为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放大了孤独感,如果懂得“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的道理,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签订这样的“协议”?
最后小张还送了我一罐颇有创意的“孤独解药”。我故意问:既然不是病,怎么还有药?她笑答,孤独就像我们身上的隐形器官,正常相处、平常对待,解药只是一种象征。
走出展厅时,我一时不能适应外面的日光,不由得眯缝起眼睛。一抹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过来,忽然觉得自己手持“孤独解药”,仿佛也成了聚光灯下的一件作品。不得不说,从“看不见的孤独”到“看见孤独”,从这一刻起我对“孤独”也有了新的理解。
原标题:《“95后”和“00后”,如此对自己的孤独形态进行“白描”……》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AI制作
来源:作者:周珂银
4月26日-5月18日,这里有摄影艺术展→
“知”启新程 “产”护创新 | 是庭审也是课堂!西安莲湖法院开展“沉浸式”法治公开课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一季度立案22万件 处分18.5万人
火箭绝望!非要放水快船湖人,给自己挑了个最难打的勇士,黑七跑不了了
东契奇湖人球衣登顶NBA销量榜,刷新历史纪录成新“球衣王”
颠覆认知?美科学家:一天一顿多活28%,保持饥饿会诱发细胞自噬
上海首个国家安全数字宣讲员“申小安”上线,全面征集这一主题新媒体作品
西部形势紧张!勇士躺赢重返第六,最后两场全胜有望直通季后赛
中国新闻社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体育新闻作品初评公示
“95后”和“00后”,如此对自己的孤独形态进行“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