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迎来中职招生注册日,备受瞩目的首批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3+4”七年一体化培养(简称“中本贯通”)录取学生正式报到。作为广州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前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报到的十余组家庭成为媒体聚焦点。
7月23日上午,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迎来中职招生注册日,家长和学生前来报到。
学生家长:目标更明确、压力或更小
今年,广州市中考第一批次首次纳入“中本贯通”试点项目,成为广东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该模式允许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中职阶段学习,通过转段考核后,直接升入对口本科高校完成4年学业,最终获得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一贯通式培养路径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数据显示,试点校之一、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本贯通班最高出档分达716分,最低分655分,平均分669.3分,显著超出普通高中第三梯度线(627分)28分之多。
来自广州白云实验学校的甘宇辰以682分(中本贯通班第三名)的成绩选择了这条新路径。他坦言,尽管清楚自己动手能力强、文化课相对不算顶尖,但做决定前仍经历了一个月的纠结:“当时确实担心选择中本贯通,万一我的分数远超录取线,会不会错失其他更好的升学机会?”甘宇辰表示,若没有“3+4”政策,他本会选择普通高中。但该政策为他铺设了一条更清晰、更易通往本科的路径。“最终选择是父母的建议,虽然有些同学对我的决定表示不解,但我并不在意。路是自己走的,三年后再看结果!”他坚定地说。
另一位选择中本贯通班的黄同学中考成绩669分,比平时模考高出约30分。在父母建议下,他选择了“3+4”模式,如今感到满意:“报考‘3+4’也是想有个保底,确保能上本科。感觉相比读普通高中,压力可能会小一些,目标更明确!”
中职班级平均分近670分,这在中职招生史上实属罕见,可见新政策对考生和家长的强大吸引力。家长何先生分享了他的见解:“我还有一个孩子在读普通高中。我深切体会到,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抗压能力,读普高确实非常辛苦。中本贯通恰好能同时满足提升学历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很划算。”他强调,“选择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才是最好的。我希望他能真正把技术学精、学透。”
校方将启用独立教学楼
高分读中职,是否浪费分数?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黄艳为记者算了一笔“教育经济账”: 该中本贯通项目对口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机电专业,今年夏季高考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为539分,超出物理类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特控线)5分,且该专业已连续两年录取分高于特控线,全省排位约9万多名。将此排位折算回广州市中考,对应的分数约为702分,排位在1万7千名左右。 这意味着,一名中考702分的学生,如果选择普通高中路径,需要在三年后的高考中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而今年中本贯通班的平均录取分是669分。
因此,黄艳认为,选择中本贯通不仅不“浪费”,反而是极具前瞻性的明智投资。这批学生和家长以相对较低的中考分数,提前锁定了未来进入优质本科院校和热门专业的机会,“他们非常有远见!”
为确保这批“开山弟子”的培养质量,学校已做足准备。黄艳介绍,她将亲自挂帅负责该班级管理。在师资配置上,学校组建了由本校骨干教师、合作高职院校专家及行业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三方导师团”,共同开发并实施课程,确保中职阶段教学与后续本科培养紧密衔接。此外,学校还为中本贯通班打造了专属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将启用全新的1号楼作为其独立的教学大楼。
记者手记 | 广州高分生“转投”中职,是务实选择
中考均分近670的学生,主动选择中职学校,这在近些年职教招生版图看,称得上罕见。他们的选择背后,是就业压力催生的教育路径之变。
一方面,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承压的背景下,中本贯通以“技能+学历”双保障模式成为务实选择。
尽管广东是首次试水、尚无相关就业数据,但不妨看看其他兄弟省份的数据——福建省教育厅数据显示,中本贯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高于普通本科毕业生8个百分点,且因“即插即用”的技能优势,薪资水平普遍高15%-20%。就像中本贯通班家长何先生说的那样:“中本贯通既能满足学历需求,就业前景也更明确。”这种选择折射出家长对教育投资的重新评估——从追求学历光环转向就业确定性,也成为高分考生权衡风险后的理性选择。
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无疑进一步强化吸引力。如今年广州两所试点中职学校设置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均契合广州“制造业立市”战略,相较普通本科院校的理论化人才培养,就业匹配度或更胜一筹。
而另一方面,当高分考生前来中职,如何破除社会对中职的刻板印象、真正培养好这批学生,也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今,校长亲自抓班级管理、为中本贯通班配置“导师团”、启用独立教学楼等,确保与本科教育无缝衔接,看得出学校已尽力倾斜资源。这一招生契机,或许能促进职教改革深化,在中职投档率增长的当下,真正实现“量质齐升”。
文 | 记者 崔文灿图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武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