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推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平衡短期红利与长期突围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桑昊)资源型经济以其独特的禀赋优势,在特定发展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这种依托自然资源开发形成的经济模式,既能快速实现财富积累,也可能因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在时间维度上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在短期红利的诱惑与长期突围的必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资源型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资源型经济的短期红利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对后发地区而言,资源开发是启动经济的便捷路径:无需漫长的产业培育周期,依托资源禀赋即可快速形成生产力,填补产业空白;资源产业的直接收益能迅速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改善,进而提升区域吸引力。这种“见效快、易复制”的发展逻辑,使得资源开发往往成为地方发展策略的优先选项。在经济赶超的迫切需求下,资源型产业的短期收益如同“低垂的果实”,其获取成本远低于培育新兴产业,自然成为理性选择。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繁荣背后暗藏着“路径依赖”的陷阱。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体,往往会逐渐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具体表现为三重结构性矛盾:其一,产业生态的单一化。资源产业的高回报率会形成“虹吸效应”,挤压其他产业的要素投入空间,导致经济结构呈现“一业独大”的脆弱性,一旦资源市场波动,整个经济体将面临系统性风险。其二,发展动力的衰减。当资源开采的收益远高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成本时,市场主体会自然丧失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的意愿,形成“创新惰性”,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其三,发展代价的累积。资源开发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消耗与破坏,这种代价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短期收益与长期生态修复成本之间的失衡,会透支未来发展的生态空间。这“三重矛盾”制约了经济内生动力和长期竞争力。

破解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难题,需要构建“短期调控—中期转型—长期重构”的系统性策略。短期调控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收益的“转化机制”,避免红利的过度消耗。应将部分资源收益转化为转型储备,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方式,为未来产业升级积累资本,同时通过政策杠杆调节资源开发强度,平衡当前需求与代际公平,防止“掠夺性开采”对长远发展的损害。这种“以资源养转型”的思路,本质是将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发展的资本。

中期转型的核心是推动资源产业的“内涵升级”。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并非否定资源产业本身,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延伸,提升资源的附加值与竞争力。通过发展资源深加工、循环利用等产业形态,打破“原材料输出”的低端模式,使资源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发挥资源禀赋的同时,培育技术能力与产业韧性,为经济结构优化搭建桥梁。

长期重构的目标是构建“多元协同”的经济生态。当资源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逐步下降,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元业态形成支撑时,经济体才能真正摆脱对单一资源的依赖。这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支撑等方式,降低新兴产业的进入门槛,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同时,推动制度创新与观念转变,打破对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共识,让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资源红利”切换为“效率红利”与“创新红利”。

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一场关于发展理念与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短期红利是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长期突围则需要超越眼前利益的战略眼光。唯有在享受资源红利时不忘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产业繁荣时提前布局转型方向,才能打破“资源依赖——衰退”的循环,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质变,确保经济社会的长远生命力与竞争力。这不仅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