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年代,相机是他的第二双眼睛
一台老相机、近百万字文章……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周浩然烈士为后人树起一座信仰丰碑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今日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在青岛抗日战场上,同样上演着许多英勇的故事。如今,英烈的鲜血,如他们所愿已经变成了娇艳的鲜花和幸福的生活。透过一件件革命文物,聆听一个个英烈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留下的弹痕,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今起,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青岛早报推出《遗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通过探寻和讲述青岛抗日战争中的革命烈士、文物故事,重温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今年“七一”前夕,来自青岛10多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走进位于青岛市即墨区段泊岚镇西尖庄村的周浩然文化园,聆听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牺牲的感人故事。尤其是他生前留下近百万字的文章、日记和诗词、格言等,为后人矗立起了一座革命信仰的丰碑,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7月3日,记者走进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进抗日英雄周浩然战斗过的即墨这片热土,触摸英雄壮举来自长期信仰养成的过程,聆听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周浩然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
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静谧的展厅里,岁月仿佛被凝固成可触摸的记忆。当记者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这里,两件特别的遗物——一台斑驳的照相机和一本字迹隽永的读书札记,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诉说着周浩然烈士的热血青春。随着讲解员的讲述,那些被时光尘封的革命故事,清晰地铺展在参观者眼前。
周浩然文化园内的周浩然烈士雕像。
“这台相机,在抗战年代,它是一位爱国青年锐利的眼睛,记录着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奋起,这位青年学生就是烈士周浩然。”随着讲解深入,周浩然的形象愈发立体。“这位出生于青岛即墨的青年,自幼饱读诗书,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弃学从戎,投身革命事业。从此,周浩然笔枪共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讲解员的声音略带哽咽。展厅内,参观者俯身凝视遗物,年轻学生小李轻声感叹:“原来革命不只有枪林弹雨,还有用相机、用文字守护信仰的坚守,周浩然烈士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担当。”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的余晖为展厅镀上一层金色。那台沉默的相机和泛黄的札记,依然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它们是周浩然烈士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理想信念最生动的诠释。
在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畔西尖庄村的周浩然文化园里,苍松翠柏让园区显得格外肃穆,周浩然烈士的塑像犹如一座历史丰碑,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感到一股“浩然正气”。在一面文化墙上,工整镌刻着周浩然的名言警句、日记诗词,穿越80多年时空,这些出自一位青年革命者的文章,依旧渗透着强烈的现实思想,让许多人看了之后感到震撼。不少青年学子、小学生纷纷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位先烈所说过的话。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英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血与火的战斗历程,人们在缅怀中传递真情,在重温中唤醒记忆。
周浩然
周浩然,原名周世超。191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即墨县(今即墨区)瓦戈庄村。6岁入本村私塾就读,10岁时被父亲接到青岛北平路小学(今青岛北京路小学)读书。周浩然的父亲周孚先是有名的律师,周浩然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抱有远大的理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正在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就读的周浩然毅然投笔从戎。随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弃学回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建即墨县抗日义勇军……即墨许多“00后”甚至“10后”,对周浩然的抗日英雄事迹很熟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熟知了烈士的抗日故事,并通过周浩然留下的日记和格言,在现实中找到了精神力量。近年来,已经整理出版的《周浩然烈士文集》《周浩然谈文学艺术》《周浩然诗词选》《周浩然格言选》等文集,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但看流云笑翠薇,年华转瞬似梭飞。男儿抱有冲天志,万里扶摇奋翅飞。”这样的诗句,就是周浩然在“红色作家”生涯的鼎盛期创作的。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梁友德说,他是即墨本地人,上小学时就知道周浩然抗日的故事。上了大学后,又很自豪地来到了周浩然曾经就读的山东大学。可以说“浩然正气”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许多熟悉周浩然的人都说,周浩然不仅是一名抗日英雄,更宝贵的是给后人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章、格言和日记、诗词,这些都成为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英雄已经成了青年一代心目中的偶像。正如《热血浩然——周浩然研究文集》一书中所说,“他所流的鲜血,如他所愿已变成灿烂的鲜花”。多年来,数万名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学生、企业员工以及社区居民,在瞻仰参观中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1年9月26日,青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我是周浩然》在全国公映。该影片上映对引领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教育、传承赓续红色基因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每年“七一”,在青岛,有不少社区和学校都会组织观看电影《我是周浩然》。
周浩然烈士是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革命英雄,从1939年到2025年,跨越八十六载,这位24岁青年的故事依然震撼人心。以他为原型的影片《我是周浩然》采取双时空的交替叙事,通过历史和现实中两个同叫“周浩然”的青年跨越百年的心灵碰撞,再现红色作家、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周浩然探求革命真理、弃文从武走上抗战一线的英雄事迹和心路历程。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青年一代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更应该从英雄身上找到人生信条和精神之魂……电影公映4年来,不少企事业单位及高校把《我是周浩然》作为生动的“党课”,让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从电影中真切感受到青岛本土原创的红色力量。
周浩然是抗战初期青岛地区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1938年3月9日,入侵青岛不到两个月的日军开赴莱阳县“扫荡”。面对侵略者,投笔从戎的周浩然决定率领刚刚成立不久的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打击敌人。周浩然决定将伏击敌人的主战场设在灵山镇的刘家旺疃、集旺疃等村庄。当天上午10点,两辆由南向北驶来的日军军车行至集旺疃村。公路两侧,几十位村民热烈“欢迎”日军的到来,这些村民其实都是由抗日义勇军战士化装而成。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歼敌10余人,击毁日军军车两辆,创造了用土枪土炮击败日军的洋枪洋炮、抗日军民无一伤亡的战例,这也打响了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然而,1939年9月的一天深夜,即墨西尖庄突然出现了犬吠声,周浩然出门发现敌人已经将他所住的平房包围,他当即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翻过墙头向房后的玉米地里跑去。然而,敌人疯狂地追赶并向周浩然射击,周浩然左腿中枪,倒在血泊里仍旧还击,直到牺牲。
周浩然英雄抗日的事迹,在即墨这片红色热土上广为传颂。在周浩然的家乡,有两处当地居民自费建成的红色记忆馆,向更多后人展示传承周浩然的英雄事迹。“这个红色记忆馆里,专门以实景展现了周浩然组建的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抗战的英勇故事。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英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血与火的战斗历程,人们在缅怀中传递真情,在重温中唤醒记忆。”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玫瑰小镇景区北侧的红色记忆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位于周浩然的家乡,建设红色文化记忆馆就是为了让后人了解英雄,激励更多人爱国爱家乡。这里展陈的每一件物件,都会让参观者“穿越时空”,透过文物触摸历史的温度,倾听“信仰的声音”。
了解周浩然烈士短暂的一生,他身上的那股“浩然精神”,在当代依然光彩照人。采访中记者发现,即墨当地人对周浩然烈士的英勇故事十分熟悉。他们在人生成长路上受到感染的同时,将英烈的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周浩然烈士留下的众多文章、人生格言和诗词、日记等,影响着更多青少年立志报效国家,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信条和学习楷模。
“具英雄胆,销万斛愁,相对默无言,举目尽荒丘,叹狼烟滚滚,击楫中流。虽波涛汹涌,看谁换得神州!莺去燕来春复秋,叹驹光不留,悲何了,恨怎休!……”这是周浩然20岁时写下的诗词,他不仅是坚强无畏的共产党员,还是才华出众的青年作家、诗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诗歌、文章和日记,表现了一位革命者的胆识和热爱祖国、正义无畏的崇高境界,他的文字成为后人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