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雕刻师”梁权伟:在钢铁与江河间,刻下中国水电新高度丨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⑥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作为技术专家,在瑞士工作生活优渥,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发展?国内的科研体制、激励机制与瑞士不同,若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又如何处理?这是2013年,梁权伟回国加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之前,面对的犀利诘问。即使已经过去12年,他依然清晰记得当时自己的回答:正因有差距,才要改变;纵有困难,我亦无悔。

如今,梁权伟从普通科研人员,已成长为东方电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在德阳的车间里,这位“转轮雕刻师”用一项项硬核科技,攀登了一座座水电装备研制的“珠峰”。

从有到优

抽水蓄能机组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事业是拼出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这句话梁权伟深有感触,自归国以来,他始终在水电行业的第一线。

时针拨回2019年,湖南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由国外厂商提供的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突发严重相位共振,供应商没有解决方案,大家束手无策。

“那时候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位当时驻守现场的工程师回忆道,项目眼看就要“卡”住。

“至暗时刻。”梁权伟心里不是滋味。他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外国人解决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那座技术‘孤峰’,总得有人去攀。”

摒弃了依赖外方的思维,梁权伟来到工地。分析数据、反复论证、大胆创新,在无数个方案被推翻又重来的循环中,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清晰——“6+6长短叶片”技术路线!这并非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而是基于深厚理论和大胆创新的突破。

方案实施,效果立竿见影,共振消失了,机组的运行性能实现了全方位跃升。验收现场,专家们难掩激动: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这项成果迅速推广,成为解决同类问题的“金钥匙”。

梁权伟参加会议

黑麋峰电站只是起点,梁权伟带领团队乘胜追击。世界级难度的绩溪、敦化、长龙山等一批标志性抽蓄电站机组相继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研发和调试。他构建起一套以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系统安全性为核心的先进技术体系,彻底扭转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从零起步

造世界最大功率的冲击式机组

水电机组是水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转轮被称为水电机组的“心脏”,但在2023年以前,我国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的“心脏”却长期依赖进口。

冲击式机组的研制一直以来是东方电机的空白,也是梁权伟和团队急需补上的一块短板。面对没有经验、没有基础、没有参考的困境,梁权伟提出了“三步走”科研战略。

梁权伟在转轮生产车间

第一步,便是啃下田湾河金窝水电站项目150MW级冲击式转轮国产化的“硬骨头”。

“印象最深的是那场‘百炼成钢’的评审会,”梁权伟回忆,“当时方案优化了上百次,但专家依然眉头紧锁不满意。那一刻,我们决定破釜沉舟,彻底跳出传统设计框架。”新方案验收是既紧张又期待,“当最终分析数据出来,转轮各项参数均达标,整个团队紧绷的弦才松下来。”

成功的背后是超常的付出。“那段时间,金窝水电站成了第二个家,”梁权伟感慨,“下车直奔现场,吃住就在附近,只为抢时间、抓数据。”

最终,金窝项目成功投运,并被评为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实现了国产冲击式机组零的突破。

150MW级冲击式国产化转轮的研发只是序章。依托西藏扎拉项目,梁权伟团队剑指世界之巅——单机容量500MW级冲击式机组,功率跃升三倍有余。

从150MW级到500MW级,难度是几何级增长。“简直是‘孤勇者’探路!”梁权伟坦言,最大的“拦路虎”是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赋予转轮强大的抗泥沙磨蚀能力,“没有捷径,就是海量的计算、分析和试验验证,上百个方案反复筛选。”这一役,凭借不懈努力,他和团队成功攻克了水力研发、增材制造、可靠性设计和评价等世界性难题。

登顶500MW级并非终点。如今,梁权伟率领团队投身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千米水头段800MW级超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研制,如何突破转轮制造、水力研发及抗磨蚀等核心技术,将是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关键。

获评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感言:这份沉甸甸荣誉,既是对我个人在水力发电装备科研领域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团队无数个日夜技术攻关的见证。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深化“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清洁能源装备迭代升级,以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服务国家战略,为四川科技强省建设再立新功!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