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到今天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都市,深圳的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孕育出了腾讯、大疆、华为等各行业巨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一路暴增至近2000万。
但深圳的空间有限,企业的发展需求却是无限的,矛盾凸显之下,这些巨头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距离深圳仅50公里的另一座小城——东莞,成了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深圳的企业,马云、刘强东等人也一开始押注,成为第二个深圳指日可待。
01、深广夹击下的黑马小城
东莞的地理位置确实十分优越,东临香港、南接深圳、北毗广州,周边城市几乎贡献了大湾区75%以上的GDP。
但这并非东莞成为天选之城的根本原因,真正让其脱颖而出的,是对着周边大都市以秒计时的高速交通网:广深港高铁将深莞间的时间距离缩短到18分钟,穗莞深城际铁路则打造了一个“半小时生活圈”。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东莞成为各大企业的理想选择。2018年,华为终端总部以“欧洲小镇”的形式落户松山湖,占地1000亩。在这里,员工们可以在天鹅湖畔编写代码,在古堡中召开产品会议,形成了一种新的工作常态。
OPPO和vivo也相继将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东莞,大疆则在滨海湾新区购置了500亩土地,建设其无人机“航母基地”。甚至深圳本地企业比亚迪也将电池研究院搬迁至塘厦镇,理由十分直接:“这里的地价仅为深圳的五分之一,招聘成本也能节省30%。”
02、马云、刘强东的物流对决:在东莞狂撒现金
不断崛起的东莞,成了马云、刘强东物流上的“论剑地”。
猫狗大战早已延续多年,此前马云提出大健康概念,大力发展阿里健康,刘强东则紧随其后,建立了京东健康。几年过去后,京东健康已将阿里健康甩在身后。
根据去年财报,阿里健康利润仅为8.83亿元,而京东健康净利润47.9亿元,成为京东盈利的重要支柱。
经调研引入后,上线京东半年左右,即达成千万成交,表现亮眼。正是这种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以及差异化选品,京东健康市场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京东盈利的主力。
如今,眼看东莞将成为下一个深圳,阿里和京东必然都不愿错过这班列车。
为了争夺国内物流生态位,2015年,马云在东莞花费80亿建立了菜鸟华南总部,2020年,又加码160亿,建造阿里自己的物流宇宙,通过智能分拣日夜不停,吞吐量高达500万单。
而向来是自配物流团队为傲的刘强东,有了危机感。反手以320亿在东莞建成了京东的“亚洲一号”,让整个华南地区进入“半日达时代”。依靠电商和物流等产业,2024年京东营收一举破万亿,直接超越阿里、华为等巨头。
东莞也是成功吃上,京东和阿里对决的红利,一举跃升为珠三角全新的科技重镇。而东莞也紧紧抓住这波机会,也开始砸重金在芯片技术上。
03、 “湾区芯谷”的500亿豪赌
东莞的野心,远不止第二个深圳。
目前,东莞已投资500亿元建设滨海湾新区,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大湾区的陆家嘴”。目前,腾讯数字银行和平安科技金融总部已率先入驻。
此外,东莞还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计划在三年内实现14纳米芯片的量产。
这些举措表明,东莞正逐步摆脱代工角色,迈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历史在此展现出戏剧性的一面:44年前,深圳通过为香港做代工实现了逆袭;44年后,东莞紧随深圳的步伐,努力攀登产业链顶端。
这座被誉为“第二个深圳”的城市,或许肩负着一个使命——向所有人展示,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没有永远的领先者,只有不断进化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