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提振消费,不是权宜之计|时务观察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手段。 图为2025年4月6日的杭州西湖景区。(视觉中国|供图)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高投资,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供给能力。在国内消费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缓解供给过剩的压力。面对当前形势,自觉地、主动地调整国内消费与投资的比例,适度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既是适应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贸易战的对策。

当前出现需求不足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多年来的高投资率、低消费率导致最终需求不足;二是近十年来M2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货币供应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提振消费的政策,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

从1981年至2000年的前2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年均为 62.7%,投资率年均为36.4%,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大体上是合理的。从2001年至2023年的后23年,投资率年均高达 42.7%,比前 20年高6.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降为年均54.0%,比前20年低8.7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投资率高达47%的历史峰值。在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投资是间接需求,从长期来看,增加的是供给,因此长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必然导致供给过剩、消费不足。解决当前存在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应当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入手,适当降低投资率,提高最终消费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消费驱动为主转变。

货币发行是需求的总闸门。从1995-2015年的20年间,我国M2年均增长速度为17.0%,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4%,CPI年均为2.2%,M2增长速度为经济增长速度的1.8倍,货币、物价、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大体是互相适应的。从2015-2023年的8年间,M2的年均增长速度降为9.7%,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降为5.7%,CPI年均为1.7%,PPI降为年均1.4%,其中有4年为负。显然,M2增长速度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022年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需求收缩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进促稳,实施提振消费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有很大提升空间。从需求和可能出发,当前提振消费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2023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为44.2%,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比,都明显偏低。应采取有效措施,较大幅度调整国民总收入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有一个较快增长。要运用税收等调节杠杆,在初次分配中扩大劳动所得比重,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结构中扩大居民所得的比例。要通过对小企业、个体劳动者和新办企业减免税,让利于民,扩大就业,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要鼓励城乡居民从技术、管理、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中增加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二、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和扩大城市更新规模。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2023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 48.3%。两者相差18.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达 2.6亿多人。如能采取鼓励政策,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步伐,将释放出城镇建设和消费的巨大需求。城市老旧社区改造,基础设施如地下管廊、海绵城市、信息网络、燃气电力等建设任务艰巨,有计划地启动这些工程,将带动巨大消费投资需求。

三、扩大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当前应抓紧做好以下三件事:首先是适度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亿人,其中农民一亿人。城镇离退休人员平均每月养老金三千多元,农村老人只有两百多元,城乡老人养老金水平相差13倍。如果能将农民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000元,可以使这部分逐步减少的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建议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万亿元,用于农村养老金补贴。其次是尽快把长护险推广到全国城乡。目前已有49个城市推行长护险试点,共新增就业岗位50万人。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5000万人,如能在全国推广长护险,将能创造2500万个就业岗位,并解除了老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最后是加大医疗健康事业投入。2024年,美国医疗卫生消费占GDP的18%,发达国家平均占11%,我国仅占7%。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中要特别重视发展主动健康事业。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全国人民确立主动健康理念,通过体育锻炼、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体重管理、精神调理,把预防医学、再生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把中西医结合起来,落实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郑新立,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视觉中国供图)

四、挖掘住、行消费潜力。房地产业是持久不衰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41.8平方米,基本满足了需要。今后将逐步转变为改善性需求,房地产业发展要适应住房需求的变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把进城落户和常住的农民工纳入保障房覆盖范围,将形成新的住房需求。要取消住房限购政策,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我国正处于汽车普及时代。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出口量均居全球首位,但人均汽车保有量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要把汽车的购买管理政策转变为使用管理政策,取消对汽车的限购规定,扩大道路、停车场建设,改善汽车的使用环境,从而为汽车的普及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中,住行消费占50%左右,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教育、医疗、文艺、体育、康养、美容、信息、咨询、旅游、法律、会计、审计、游艇、园艺、低空经济、网络零售、直播带货、远程服务、家政服务、智能服务、网络培训等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出现,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加强鼓励和引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增长。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经济活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从零起步,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一度上升到60%以上,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民间投资增长趋缓,至今仍处于负增长状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民间投资对就业和居民收入带动作用大,可以说,没有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有消费的快速增长。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政策,鼓励并恢复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责编 钱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