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樟木头镇,一座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正焕发新生。在古村巷尾的一角、在阳光和煦的露台,作家、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聊文学,谈理想;周边居民纷至沓来,悠然地休闲散步,畅享惬意时光。这样的场景,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寻常可见。从昔日的老旧古村,蝶变为文学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样本,“文学+”模式带动官仓社区人口与收入双增长。如今,这座“诗意村落”不仅成为广东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更以“文旅融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居民与游客共赴“诗和远方”。4月9日,记者走进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探寻文学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蝶变密码。
鸟瞰官仓社区
300年客家古村落成为一方文学热土
踏入“中国作家第一村”,仿若步入一幅诗意交织的画卷,葱郁的田园风光与古朴的古建筑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宽敞明亮的“作家村”展馆空间、静谧典雅的墨隐书房、承载奋斗记忆的打工文学之家,还有散发着书香的泊・文学书店、悠闲宁静的咖啡小院......完善便捷的配套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
从流水线上成长起来的作家莫华杰,是“作家村”的首批入驻作家。十多年前,莫华杰就与“作家村”结缘,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界前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扎根文学之路,创作出版作品《赊佛》《春潮》《特殊使命》《世界微尘里》等,曾获首届漓江文学奖、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小学学历的莫华杰,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对他来说,“作家村”也是他的“创作福地”。
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羊城晚报东莞全媒体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李敬泽《空山横》作品分享会在作家村开展
“现在‘作家村’的环境越来越好,我经常过来和朋友聚一聚,聊聊文学。”莫华杰告诉记者,每次“回村”,都能体会到家的归属感。回想往昔,喜爱文学的人分散各地,相聚一回不容易。如今,随着“作家村”的实景图越来越清晰,现在从外地来的文学圈朋友,莫华杰都会热情地将他们带到作家村,一同交流。慢慢地,“作家村”旺起来,人流量也多了起来。莫华杰说,来这里参观的人,可能不一定是文学圈的,但是看到作家们的工作室,他们会好奇、会搜索,有些还会顺藤摸瓜给作家的媒体账号留言、互动。他欣喜地说:“文学的种子慢慢地在‘作家村’这片肥沃的土壤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了。”
“施工图”变为“实景画”
“作家村”彰显新活力
今年初,作家村又迎来了20多位新入驻的作家,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作家村”增添了更多活力。近日,莫华杰带着“新村民”作家包倬、胡竹峰、羌人六,在工作室的露台上畅聊“八零后作家如何看待AI写作”。一系列充满文化氛围的活动纷至沓来,给往昔静谧的古村落注入了新动能。
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何以成为一方文学热土?时间要拨回20年前,著名作家、评论家雷达来东莞出任东莞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包括王松、王新军、刘芬、王一丁等在内的19位杰出作家签约 18个项目,引发文坛关注,众多作家慕名前来采风。作家们因樟木头镇环境宜居、交通便利而定居,自此形成一个文学驻创群落。2010年,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支持下,樟木头镇委、镇政府打造 “中国作家第一村” 文化品牌,此后众多作家入驻,共同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耕耘。历经多年发展,“中国作家第一村” 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截至2025年2月,共有97名作家入驻作家村,其中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9人,“村民”出版发行的文学作品近700册,获市级以上荣誉500多项,其中7人获“鲁迅文学奖”、3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鲜有的文学现象之一。
“作家村”赋予古老的三家巷更多文艺气息
去年,“作家村”汇聚省市镇合力,走上实体化建设的快车道,一批配套设施运营开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作品》作家村编辑部、《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等文学基地陆续进驻,同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王松“南庐夜话”、王十月“十月聊哉”等文学交流活动、“一期一会”文化沙龙活动以及节假日文旅活动等,为“作家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截至2025年2月,“作家村”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和团体接待7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2000人次。
探索“文学+”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2月,“作家村”还迎来了一批从事音乐、扎染、版画等领域的艺术家入驻,来自深圳吉他协会的张金成是其中之一。走进作家村内,可常常听闻吉他声在古色古香的小巷内缓缓流淌。
驻村艺术家张金成 樟木头宣供图
“入驻以来,一有空就在周围转一转,慢慢感受,每次都能发现新惊喜。”在深圳待了多年张金成说道,初到“作家村”,便被这里原生态的环境、古村建筑和充满文艺气息的氛围所吸引。“每天听听鸟叫,弹弹吉他,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向往生活的样子。”入驻“作家村”后,张金成积极开展音乐活动,结识了许多音乐爱好者。“这里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大家瞬间就变成好朋友,每天都有人过来交流音乐。”张金成告诉记者,希望工作室能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安放梦想的“第三空间”。
“我们住在附近,经常来这里散步,吸收新鲜空气,心情都美美的!”官仓社区居民郭银好见证了“作家村”一路的改变,她告诉记者,原先这里的老屋废弃破旧,如今环境整洁美观,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询问房屋是否出租售卖。
借文化之力,“作家村”焕发新生,不仅人气更兴旺,也顺势吸引了更多商业业态入驻,激活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人们在“作家村”的雅舍小院围炉煮茶
“遇上假期周末,店铺里面、外面都坐满了,人流量很多。”“作家村”墨隐咖啡主理人雅琪告诉记者,自去年入驻以来,店里越来越热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来这里叹一杯咖啡,感受田园风光和文化氛围。
官仓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小芝透露,这个清明假期,“作家村”就迎来了上千人流量,极大带动了周边商铺的消费。不仅如此,社区还积极探索“文学+”产业业态,推动“文学+影视”“文学+旅游”“文学+特产”等各种产业模式,通过联动头部影视企业探索文学作品影视化方向,与旅游平台对接串联周边文旅资源,推出研学游、亲子游等特色旅游路线,推出八音盒、日历等系列文创产品等举措,持续打造集创作、研讨、作品影视化、版权交易、对外传播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据了解,自“作家村”项目推进以来,官仓社区常住人口增长30%,居民房屋出租率从50%提升至98%,租金普遍提升35%—40%,推动社区集体资产从1.13亿元增至约6亿元。目前,作家村所在的官仓社区入选全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以官仓社区为蓝本的全镇“百千万工程”规划在全省获评“优秀”等。
“环境的提升和‘作家村’文化品牌的赋能,为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人们在身边也能感受‘诗和远方’。”张小芝表示,在“作家村”的辐射影响下,社区还将继续挖掘全域文旅潜力,通过打造作家公园、串联作家驿站,开发更多旅游线路和周边文创产品等举措,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进一步激发“作家村”的文旅消费活力,带动产业、经济的振兴。
来源 | 羊城晚报
文字 |记者 石梦卓
图 |记者 王俊伟
编辑:吴方舟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城市更新:微改造焕发大活力
吉林长春市南关区检察"4所联巡+跨省求证"为涉企对象激活"新生密码"
我们原来有这么多“野生邻居”!杭州一群人花7个月记录闯入镜头的生灵
福田英才荟4.0重磅上线!最高500万元支持+全套福利,AI助手带你玩转湾区C位
老厂房唤醒生活美学,这个劳动者春日市集今天闭幕
“潘鲁生大湾区民艺调研与艺术创作巡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
群峰绵延处 书香自氤氲!云南昭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基层治理:“三要”融合,服务暖心——通讯员 徐倩
观绿色生态园艺 探千年古今文化 ——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小学六年级2025年度研学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浪漫再续 2025天津桥边音乐汇焕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