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种好“柿”,家家有好事。近日,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传来好消息,经过半年精心培植,鹿颈村各家庭院里、阳台上或菜地里种植的西红柿开始进入收获期。
为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丰富农村家庭的科普教育,建设绿美庭院,倡导优良家风,推动乡风文明,惠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区妇女联合会和三栋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家有好‘柿’”种植活动。
家有好“柿”很吉利,村民都喜欢
家有好“柿”,这里的“柿”指的是西红柿,它种植成本低、易于管理且容易推广。同时,“柿”与“事”同音,寓意深远。通过科学种植和辛勤劳动,不仅能收获西红柿这一“好柿”,更能成就好家风这一“好事”。此次活动鼓励每家每户种好“柿”,让生活充满美好寓意。
邓演达纪念园旁邓大叔小店门口的几株西红柿,绿叶丛里挂了一簇簇果实,红得喜庆,绿得发亮,成为村居庭院美丽的风景,十分招人喜爱。“来小店买东西的顾客都觉得新奇,喜欢走近去看,成熟一个摘一个洗了就吃,都说很好吃。”他自豪地说。
池塘边的邓阿婆家门口有一平方多的泥巴地上也种了两行,西红柿树上红红的果子远远就能望见。看见调研组过来,十分高兴地推介起来,摘下来给大家吃。她的邻居也把刚采收的一盆好西红柿端过来,硬给大家送,品尝他们家的好“柿”。
“家家种好‘柿’(事),家家有好‘柿’(事),能观赏,又有果实,很吉利!大家都喜欢。”村民邓女士说,有了今年的经验,下来会种得更好。
结合科学普及、趣味劳动和家风教育
“家有好‘柿’”种植活动从三年前在两三所小学试验起步,如今已经扩展到全镇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家庭,参加种植好“柿”活动的家庭已经超过3000个。
活动中,由主办单位向自愿参与的学生、幼儿小朋友以及邓演达纪念园周边农户赠送西红柿苗,并由家长辅导孩子种植。西红柿被种在庭院、小菜园或露天阳台,不仅美化了家居环境,还普及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传递了良好家风。
“从破土而出的幼苗到开花结果,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等待,经历风雨。人生又何尝不如此?就像这西红柿,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风雨的洗礼。只有耐得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红了’时刻。”上洞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三栋镇养志小学是第三年组织参加活动,不但学生和家长种,老师和保安也种。种得好的学生,还摘了带给老师、同学分享,写进作文里。
“通过种植西红柿,学生和家长可直观感受植物生长,学习土壤、肥料等农业知识,学习农业技术,提升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劳动教育,学生也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培养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精神。”该学校刘校长说。
如今,“家有好‘柿’”已成为融合科普、劳动、家风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活泼有趣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小切口撬动社会效应最大化
“家有好‘柿’”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活动过程中,学校和村精心发动,机关党员干部走学校、访农户、看学生,共学分享,区科协、区妇联与三栋镇联合开展的“家有好‘柿’”活动,通过小小的西红柿,将农村科普、教育实践、劳动体验、培育好家风和建设乡风文明巧妙融合在一起;科协、妇联和镇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调研、热情服务,扎实推动了活动的持续开展。
“家有好‘柿’”活动通过小切口、小载体、小投入,实现了广泛参与和社会效应的最大化,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希望。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李彦青 黄美琳
图片:三栋镇提供
【作者】 卢慧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