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她的结局令人扼腕,抛开乱世艰难,更多是她自己的选择


单从《洛神》这部剧里看,曹操、曹植、曹丕对于甄宓的态度可以说就是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于士族的不同看法。

曹操,极其有远略,对待士族善于利用,但只要士族中有不符合自己的意见的,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压制,sha孔融,逼荀彧自sha就是例子。

曹植,浪漫、文艺,充满了属于士族的文学气息,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士族。

但士族本身是软弱无力的,并没有掌握军事,经济力量,所以,正如士族无法拯救自己,曹植也不可能与甄宓结合。

曹丕,果断多谋,心狠手辣,对甄宓极其多疑,而最后的曹丕称帝,接替曹操成为士族保护者的身份。

所以TVB中说甄宓要嫁给曹家的世子,虽然是虚构剧情,但是非常有历史意味。

在当时的封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视角来看,女人也是一种资源。

所以,甄宓也就成为了一种资源。

甄宓的美,代表着在士族对整个社会审美的一种统治地位。

甄宓的文学功底,也正是代表士族的重文传统。

士族势力,代表一种话语权,审美的引导,文化的拥有者。

所以,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即使你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并不能确立对中原的统治,董卓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你取得了士族的支持,才能赢得天下。

甄宓,就代表士族对于当前的统治阶级的一种认可,一种支持。

“家族利益”和“天下利益”是《洛神》的一大矛盾。

曹操、曹丕、司马懿、郭嬛代表的是“家族利益至上者”。

并非是他们没有胸怀天下,只能说他们比较现实,那个时代历史规定着那必须是家族的时代。

而以荀彧、曹植、杨修、甄宓代表的是“天下利益至上者”,他们的胸怀和努力是好的,但是失败是注定的。

他们太软弱、太浪漫,在三分天下的形势下,必须先有霸权才能行仁义。

一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加上千百年被人传说的“红颜薄命”,与江东大小乔并称三大美人的甄宓之命运,打自出生一刻起就有了定数。

然而,最终庶族的统治者与士族的被统治者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庶族的统治者必然担心自己会失去士族的支持,正如曹丕极其担心甄宓是否与自己的弟弟有染。

然而,曹丕一直重用的士族的司马家族,最终完成了推翻曹魏建立政权的大业。

原先经过曹魏不断追求,追求到手后又不断施加控制的“资源”,最终还是把自己反噬。

第一次看《洛神》的时候,我觉得甄宓是完美的女人,集众美于一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加深,我开始思考,这个终其一生都是在为别人奔波的美丽女子,其实一点都不幸福。

也许寄人篱下,不允许她不为家人,甚至天下人着想,甚至私奔了,还在为曹植不能施展才华而踯躅不前。

甄宓其实没有自己嫂嫂勇敢,表面上平凡无奇,却可以做出双双殉情这种令人动容的举动。

甄宓认为,家人需要她,天下人少不了她,是不是太多光环在她的身后,让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疼惜的女人。

佳人如斯,看似万千宠爱于一身,实为种种束缚所累。

一为天下苍生所缚,为避免兄弟之间的战争,她听从曹操安排嫁于曹丕。

二为姐妹情谊所缚,面对背信弃义的郭女王她一忍再忍。

三为夫妻名分所缚,与曹植有情人只能叔嫂相称。

最终在郭嬛的挑拨、曹丕的不信任下,一杯毒酒入口,一代佳人甄宓冰消玉碎。

唯留怀抱金缕玉带枕的曹子建在苍茫的洛水中沉吟着“宓儿”。

所以,虽然甄宓的结局让人扼腕,抛开乱世艰难不谈,更多是她自己的选择。

所以最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可以到一个真正的地方,像精灵一样发着萤蓝的光那么纯粹的守着一份真与情。

何况她觉得自己的离开可以带来两兄弟的休战,儿子的安然,她的牵挂不需要她活着的象征来保护,解脱了。

她真正要逃的是这个世上粉饰的人与人的利益纷争。

所以第一次看是揪着情节的,会有叹惋,但是悲剧都是要沉淀的。

后来再看,就会对结局发出美的赞叹。

除了跌宕的情节,当中的古诗词以及各个事件的原型典故所流露出来的文化底蕴,也让人深感此剧幕后工作之用心。

纵观整部《洛神》,它既涵盖了《山海经》、《诗经》等著作的精妙,又包括了魏晋才子们的建安风骨。

看来,它实在是因为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做到不凡的光芒万丈,简直可以算是一本魏晋文学的简易读本。

剧中的一句话很经典:“不经忧患,诗赋不工,但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多”。

当然,历史无法改写。

曹操、曹植、甄宓费劲心思也难以改变魏国被灭的命运,而国破则家不存,所以这部剧悲剧的彻底,最终几乎没有人善终。

编剧或许和我们一样也恨剧中的反派,但最终迫于历史,仍没有强行迎合观众的心理。

故事的结尾,虽然郭嬛被甄宓的儿子下令在死后要口塞糠糟,披发盖脸,但其仍然安度晚年,又如司马懿又如下一个曹操,最终篡魏。

当然其意义不是在于教化(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从三国时期的一个女子为切入,让我等可以一窥三国那个时代的个人命运与整个大时代的关系。

剧中之人个个都是人杰,却仍无法摆脱时代之困,不能不令人唏嘘。

这是大历史剧无法避免的局限。

关于那段历史,本就是一段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乱世。

而乱世中的英雄情怀亦是令我万分羡慕的。

杨修和丁仪与曹植的相知义气,还有刘惜惜与甄宓的姐妹情,这种纯粹的知己是一生难求的。

林韦辰将杨修的才智绝顶,高洁狂放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的雄才伟略,集智慧与风采于一身,应势而为,运筹帷幄,概谋士应当如斯。

他也是荀彧最得意的门生,但锋芒太露,最后却因“鸡肋”一说猜中曹操心思,而被曹操所杀,实在可惜。

杨修表面上看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是因为曹操的无端猜忌和权臣政治的黑暗而冤死。

他既死于自己不加收敛的狂涓性格,也死于那个没有法制、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人性尊严的黑暗时代。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是不能回头的,是对是错,终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