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简介(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一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坐落在西安南城墙内侧的府学巷口,是我国藏碑最早、最多的地方,由于碑石成林,故名为“碑林”。


这里原是隋唐时期属国子监所辖的孔庙。唐代的国子监,曾收集了100多种碑石,唐末战乱,流散于街坊。宋元枯五年(公元1090年)为了保护碑石,把碑碣荟集在“府学北墉”(现碑林所在地)。从此,西安碑林便建立起来了。


碑林后经历朝历代修护,形成今日的规模。现收集各种碑石1170块,分为6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


首先迈进石狮高蹲、朱红色的大门,穿过石蜱坊和过殿,沿着两侧古树林立的甬道北行20多米,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碑亭。亭上高悬着“碑林”二学的巨匾。形制罕见的柱形方碑、《石孝经碑》竖立其中。《孝经》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对其作了注释,写了序,并亲笔书写,然后与《孝经》起刻于碑上。碑额由皇太子李享题写。整个碑石由四块碑石组合,呈四面方碑,高5米,置放在3层石台上。


开走进第一展室,只见一块块巨大的碑石,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就是世界上最重的丛书被称之为国内外最古老的石质书库《开成经》。

在唐代,印刷业尚不发达,文人所读的书全靠抄写流传,为避免谬误,唐文宗开成年(公元837年)将《周易》、《尚书》、《诗经》、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传》、《孝经》《论语》和《尔雅》共12部经书刻石,作为人们抄传、学习的楷模。这些刻凿历时5年,共114方,228面,有650252字的巨型碑经,是我国古代先后7次大规模石刻经中,至今保来最完好的一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3万多字,合称“十三经”。

在第二展室,珍着一块名扬海内外的稀世碑石《大泰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周至县出去了一块正面是汉字,底和侧面刻洒蝌蚪般文学的石碑。经多方辨认,它就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指东罗马帝国,景级,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中国称呼,景教于贞观年间传入中国,不久,在长安建起第一座大秦寺。德宗二年(公元781年),一个名叫景净的教士为大秦寺撰碑,详细记叙了大秦国的地理、环境、物产及景教的教规和在中国传教的经过,还记载了唐太宗、高宗、玄宗和肃宗对景教的优待情况。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唐皇大毁佛寺,大秦寺也未能幸免,这石碑从此第失,700年后石碑重见天日。碑的拓片传到欧洲后,立即引起宗教、文化历史界的轰动。清光绪年间,丹麦人荷尔莫奉命到西安,想用3千两银子收买此碑,未能如愿,只好雇人翻刻了个带回去复命。后来,美国、日本也都派人来制作了复制品。


进入第三展室,迈进了书法艺术的宫殿。篆书有秦代李斯所写的《峄山碑》。隶书有汉代的《曹全碑》。晋《司马芳碑》属隶体和正楷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楷书有唐代柳公权所写的《玄秘塔碑》。唐代欧阳询所写的《皇甫诞碑》也是楷体,却是另一种风度楷休。草书严旭的《千字文》。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大唐三顺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收集王羲之的手迹而成的。王羲之是东晋人,他那草借相间的行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倍受人们珍视,被尊为“书圣”。盛唐际,王羲之的字更是风靡一时。怀仁带领众第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搜觅二十余年集成,所以人称此碑为“千金碑”。在第五、六展室的西侧,是宽大的石刻术室,里面有汉代的石兽、石画像,唐代的狮、犀牛和佛教造像以及世界闻名的“昭陵六骏”等。

通过对历代书法大师们艺术品的欣赏,看我国特有的这一艺术门类的发与形成,以及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