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从甲到乙的动作;快速的手部动作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抽”chōu,形声字,从扌由声,‘抽’字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文》或体。由,油脂注入毂口,此处引用‘使轮毂与车轴相连’或‘使车轮更快’的引申义;扌,与手部动作有关。造字本义:手从甲到乙的动作;快速的手部动作。
备注:“手”字目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商朝甲骨文的“手旁字”多写作“又”,鲜少写作“丮”。自西周早期开始,“手旁字”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源于商朝,多“从又”,鲜少“从丮”;另一支始于西周早期,“从手”,近似今版“手”字(两横一竖,‘竖’微曲)。西周早期至战国晚期的金文、楚简、秦简中的“手旁字”一直沿用两条分支,各自演变。
商朝版的“手旁字”经历西周至战国的演化,形态各异,截止到东汉时期,包括但不限于的“手形”有“爪、丸、寸、攵、攵、丑、左、右、有、友”等。
西周版的“手旁字”在楚简中略繁化,作“”,秦简将其简化作“扌”。东汉《说文》小篆沿用秦版字形,将当时所能看到的西周版的“手旁字”统一写作“扌”。
“由”字的本义是“油脂注入毂口”,可引申出“油脂、圆孔、使轮毂与车轴相连、使车轮更快、方法”等字义。
“手”与“由”字组合,相对合理的字义有“手从甲到乙的动作(轨迹)”、“快速的手部动作”。结合历代文献中“抽”字的字义,这两层含义兼有,但个人认为,“手从甲到乙的动作(轨迹)”指向性强,而“快速的手部动作”指向泛泛。像这样组合的形声字,其字义都是由人所想出来的,应以包容的态度去感受造字者的初衷,扩大汉字的使用区间。
因东汉《说文》小篆中将“抽”字作为“或体”收录,虽《毛诗》中使用过此字,但无法得见西汉版的《诗经》,故无法判定《毛诗》中是否写作“抽”。但按照其字义,其创造时间应不晚于春秋中期。
将“㨨”作为“抽”的异体字是不对的,“留”字,从卯从田,而“由”字,从口。两者无任何关联,故本文未提及“㨨”字。
古文释义
【唐韻】敕鳩切【集韻】【韻會】【正韻】丑鳩切,从音瘳。㩅字重文。
【說文】㩅或从由。引也。
【莊子·天地篇】挈水若抽,其名爲橰。
【陸機·文賦】思軋軋其若抽。
又拔也,除也。【詩·鄭風】左旋右抽。【傳】抽矢以射。
【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又【揚子·方言】讀也。
【詩·鄘風】中冓之言,不可讀也。【傳】讀抽也。【箋】抽,猶出也。
又收也。【揚子·太經】羣倫抽緒。【註】各收其業,以成歲事也。
又【廣韻】通作紬。亦引也。
又【集韻】陳留切,音儔。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