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境内,自古以来就与泰山、灵岩并称为“鲁中三山”。据五峰县志记载:“五峰山始建于秦,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朱明,垢汚于明末清初。”庵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占地面积两千余亩,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五峰山以秀、幽、奇、古而著称,多年来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前去游览。初春,肆虐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终于平息下来,加上多年养成喜欢游山玩水的习惯,便再也耐不住禁锢,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携子一起欣然自驾前往。
五峰山属于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因五个横空出世的山峰得名。相传玉皇大帝的五个女儿私自到下界游玩,路经此处,见其风景秀丽,不愿离去,于是分别化作迎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和群仙峰,五峰山由此而得名。五个仙峰常年环抱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
到达山脚下,透过树隙往山上看,在淡淡的雾气里,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座座秀美山峰,自北往东南呈弧状排列,像一组翠绿郁郁的屏风似的。尤其是刻在悬崖峭壁上的那个巨大的红色“道”字,把五峰山的道教文化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自金元以来,五峰山即为道教圣地,最著名的就是洞真观。进入洞真观内,首先可以见到一方赤褐色石碑。碑载:中国著名道教圣地。道观分为南北两观,南观名玄都观,是明德王的香火院;北观即洞真观。洞真观为金宣宗赦封,为我国江北著名的道观之一。洞真观内的建筑尚保存完好,均沿山势而建,沿阶而上,层层有景,错落有致。建有皇宫门、午朝门、三清殿、玉皇殿、清冷亭、碧霄殿、真武殿、真元殿、朝阳洞、青帝宫等景观。庵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殿阁崔嵬,古碑如林,文物丰赡。自古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上五峰始知清幽”的说法。
山门前的影壁上写有“道法自然”四字,彰显了老子“无为”的道家思想。按照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影壁建于元代,虽历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栩栩如生,金碧辉煌。
景区正门前面有座古老的三门石柱歇山重檐式牌坊,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牌坊正中书有“皇宫门”三个鎏金大字。
过了皇宫门,有一小片古松林,从导游牌上面了解到,这处景观为十三棵古松组成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前面就是午朝门,到此才算是正式进入景区。
接下来便是三清殿遗址。殿宇已经荡然无存,仅剩下几段栏杆孤零零地立着,供人们凭吊。令人称奇的是,从遗址上生出了两棵松树,一高一矮,道家称之为“天”和“地”,而一条甬路从两棵松树中间穿过,正好暗合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
旁边是始建于元代的玉皇殿,当然都是后来重建的,倒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圣旨依然留存在石碑上,这样货真价实的东西非常罕见。
三清殿遗址的北面,是卧龙池。池内水不多,池底靠边有多座古碑,因年代久远,上面的文字、图像都已十分模糊。水池中间有座古老的石拱桥,叫志仙桥。桥北首正对着玉皇殿的正门。虽然玉皇殿不是那种高大巍峨的建筑,却也雕梁画栋,歇山飞檐,古朴庄重。
龙王殿南边有个小便门,出门迎面石墙上有个喷水的石龙头。旁边有块巨石,上面刻有三个红字:玉漱泉。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有个漱玉泉,这两个泉名仅有一字颠倒之别。
玉漱泉北侧是上山的石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迎面一堵墙下有一个较大的水池,墙的正中并列着两个石龙头,一同往外喷水,龙头上方刻有“清泠泉”三个字。清泠泉,又名志仙泉。泉上有亭,亭畔有桥,泉流桥上,作琴筑声,被称之为五峰山第一名泉,也是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
在清泠泉东南角,建有鲁班祠,鲁班祠又名公输子祠。鲁班祠建筑十分奇特,从辰时到未时,门口总是向阳。
在真武殿西侧就是朝阳洞。朝阳洞也是五峰山的精髓,由明代万历年间全真道士周玄真创修。朝阳洞依山而建,主体部分位于山体中,造型奇特,与众不同,非常值得一看。进入朝阳洞山门,便可看到一字排开的三个洞门,中间的是栖真洞,隐仙洞居东,崇玄洞居西。整个洞穴全为砖石拱形建筑,三洞通过内部拱形走廊相连,结构新奇,别有洞天。
青帝宫则位于朝阳洞西侧,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是五峰山内规模最大、最豪华的一座古建筑群。
从青帝宫返回,继续往东游览,在保国隆寿宫后面,就是山东省内最宽最大最陡的台阶——百丈阶。经过九十一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人们就可以通过“天阶”到达“云阶”,寓意着通向云间,通往天空。每级台阶东西宽十多米,台阶高度自下而上逐级增厚,正所谓“步步登高”。
尽管九十一级台阶看似不多,但爬起来非常困难,攀爬之路可谓与泰山是异曲同工,简直是压缩版的泰山十八盘。这些台阶一是幅度宽,二是高度大,三是坡度陡,让人每迈一步都很吃力。登顶回望,众人从开始直立、弯腰,到最后只好手脚并用,这一路简直就是人类退化的过程。即使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走过这样一长串台阶上来,也会油然而生那种顶礼膜拜的感受。
越过这近百级台阶,然后沿着窄窄的石阶继续上行,就到了洞真观最高处,也是最后一处古建筑——三元殿。
五峰山并不算高,但是山势险峻,上山的台阶基本都是天然的石头,有的台阶连一个脚都放不下,登山难度较大。陡峭的山路蜿蜒呈之字形,有几个地段拔高很猛,几个回旋过后,人们大都开始气喘吁吁。途中让人欣慰的是,可以近距离欣赏陡峭悬崖上鲜红的“道”字,这个“道”字居然有十余米高。
再往上行,山路变得陡峭起来,脚下的石阶也不规则,依山就势,高低不平。继续攀登,终于到达了望仙峰。峰顶建有一座凉亭,亭中可将五峰仙境尽收眼底。向左看去,迎仙峰峭然而立;向右望去,可见峭壁之上的会仙峰和群仙峰,正以千年不变的姿态,迎接着各路神仙和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游人。
五峰山上古木参天,满目苍翠,以松柏居多,树干扭曲而皴裂,如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而树冠却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如盛年的小伙。
登高望远,身侧的山谷深不见底,雾霭缭绕;远处,群山连绵,青山含黛,阳光下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正袅袅升腾而起,真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深吸几口清新凉爽的山风,心胸也一下豁然开朗。
俯瞰依山而建的道观建筑,环抱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青峰翠峦,古树林立,殿宇众多,名泉流觞,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壮美画卷。
神奇的山水,众多的文物,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浑然融为一体。五峰山将秀、幽、奇、古集于一身,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