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炎热的夏季,无处不在的蝉声此起彼伏,奏响盛夏的交响曲,由此而想到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这首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一起,被誉为唐代咏蝉诗三绝之一。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诗,也是唐代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用二十个字,写出了蝉的形象、声音和品格,寄寓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不屈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这首诗。
首句“垂緌饮清露”,写出了蝉的外貌特征。“緌”是古代官员佩戴的帽子下垂的带子,形似蝉的触角。“垂緌”就是用官员的冠冕来比喻蝉的头部,暗示了蝉的高贵身份。古人认为蝉是凤凰的化身,是百虫之王,所以用“垂緌”来形容蝉,也是对它的尊崇。“饮清露”则写出了蝉的食性,表现了它不食尘世间的污秽之物,而只饮天地间的甘露,体现了它的清高和纯洁。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蝉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即要像蝉一样保持高贵和清白。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的声音特点。“流响”是对声音的连续不断、清脆悦耳的描写。“出”字则表现了声音的传递方向和力度,说明蝉声从树中发出,远远地传播开来。“疏桐”是指梧桐树,是高大挺拔、枝叶稀疏的树木。梧桐树又有“凤凰栖”的寓意,与“垂緌”相呼应,增添了诗意。这一句虽然只写声音,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蝉的赞美和借用。诗人借用蝉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蝉声传达出去,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不懈追求和不屈抗争。
末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升华和发挥,从比兴转为议论。“居高”指蝉栖息在高大的梧桐树上,“声自远”指蝉声自然而然地远播。“非是”则是否定了一般人对蝉声远传的误解,“藉秋风”指借助外在的力量或条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蝉品格的钦佩和对自己志向的坚持。诗人认为,蝉之所以能够发出远传的声音,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外在的帮助或依靠,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有高洁的品格和强大的力量。诗人也以此自勉,要像蝉一样,不依赖权势地位、不受世俗纷扰,而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气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简洁精炼、寓意深刻的诗,它用蝉作为比喻对象,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不屈精神。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时代特征,即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抗争,展现了一种刚健振拔的时代精神。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有启示意义,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不贪图安逸,而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去影响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