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同时也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意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二、端午节的禁忌
忌吃娘家粽子:旧时有说法,已婚女子在端午节不可以回娘家,否则会对公公有所不利。
忌游泳:端午节有些地区会举办划龙舟比赛,但是也有不能游泳的禁忌。因为在部分地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溺死鬼”最凶,因此需要尽量避免游泳等活动。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在端午节,孩子们会佩戴香包,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或棉布包裹,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然而,如果香包丢失,则寓意不祥。
三、各地的风俗习惯
粽子飘香: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普遍的习俗。粽子是用糯米、红枣、豆沙等材料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蒸煮而成。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形状各异,但都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以纪念屈原。这项活动不仅锻炼身体,还弘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佩香囊:在端午节,人们会佩戴香囊,以驱除瘟疫和疾病。香囊内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散发出清香,具有提神醒脑、驱蚊防虫的作用。
悬艾叶菖蒲: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悬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除邪气和瘟疫。这些植物被认为具有辟邪、防疫的功效,可以保护家庭平安。
饮雄黄酒:在端午节,一些地区的人们会饮用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害物。雄黄酒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但需注意适量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