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是怎么出墨水的古代(再谈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中国古代文人对常伴自已的笔墨纸砚充满感情,既是“文房四宝,”也是“文房四友。”对于墨,宋代文豪苏轼偏爱好墨。苏轼囤墨过多,过70丸,而犹求不已,还忍不住和学生黄庭坚“抢墨”。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到文人会说有“一肚子墨水”,夸赞人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也说文人是“墨客,”写出的作品为“墨宝”。

墨的起源比笔要早。仰韶文化墓葬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推断可能是用天然的矿石在石砚上兑水研磨,调成墨汁使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对其书写文字作化学分析,红色是朱砂,墨色是碳素单质,即制墨原料,表明商代就已使用墨作为书写的着色材料。

中国墨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初以漆所制,即漆树上流出的液汁。嗣以矿物,以石磨汁。后则以松烟及油烟制之。

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人造墨实物。同墓还出土了一块石砚和一块用来研墨的石头,均有研磨痕迹和残墨。证明了两千多年前就有人造墨和磨墨的石砚。

人造墨起于何时?确切的时期已难定论。最早的制墨配方,载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墨的主要成分:烟灰、粘着剂的胶,以及朱砂、麝香等添加剂。三国时,曹植有诗道:“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可见在当时松烟墨已广泛应用,已取代了天然石墨。

大量使用的松烟墨,是通过燃烧松木来获取松烟粉末,然后与丁香、麝香和胶加工制成。胶通常用牛皮、鱼皮、或废皮革制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生产走向成熟,工艺和配料的改进,极大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至唐代,制墨业更加兴旺。

烟料的来源对于制墨影响不小,北方制墨产地如燕州和易州,皆是古松密集之地。五代时期,李超父子南下,到歙州(今安徽歙县),见当地松林密布,于是在此制墨。逐渐至宋代形成了一个制墨中心。由此始,“徽墨”之名,雄踞天下,成为中国墨的代名词。

至宋代,制墨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创造出现油烟墨,与松烟墨并存。油烟墨就是用油(桐油、石油等)烧的烟制成墨。油烟墨黑光如漆,松烟墨不及其品质。





常用墨


郑板桥墨


吴昌硕墨

油烟墨的制作,大凡看过网络红人李子柒的制墨过程皆有所了解。以灯草点燃桐油,灯上扣一瓷碗,让烟熏在碗里,冷却后扫取烟灰。然后被送入料间,与一些中草药混合在一起研磨。再用牛皮或鱼皮慢熬成胶物,倒入配好的墨料中,待搅拌好后,放在铁舀里锤打、捣研、揉搓,经万次的锤打,墨胚被送入制作间,称重、入模、压制、修墨。再经半年的晾干,然后作最后一道工序:雕刻描金。

至清代,油烟墨已逐步取代松烟墨,成为市面上的主要墨品。至清代光绪年间,“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谢松良兄弟,研制出来的墨汁,墨色浓重,写出的字迹乌黑而富光彩,一炮打响。至今“一得阁”还是墨汁生产的知名老字号。

如今,铅笔、自来水笔、钢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出现,电子“书写”一统天下,传统古墨已盛景不再。但书法并未退出历史,始终有其一席之地。提笔挥毫,落纸如漆,诗书文脉,在笔尖下涓涓涌出。

墨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发明之一,墨书写的汉字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

徽墨的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