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指什么意思(“杏坛”是怎么来的?)

杏坛,今天是教育行业的代名词,在古代特指孔子教学的场所,儒学授徒讲经之地。那么,杏坛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呢?

1、杏坛一词,最早来自庄子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几句话,生动地记录下了孔子讲课的画面。庄子笔下的杏坛,是个具体的建筑,但是无法考证是否真有此坛。但杏坛一词正是因庄子的寓言故事而为人所知,后世依据庄子的记录,才将杏坛与孔子的儒学教育推广紧密相连起来。

孔子教育的象征“杏坛”是靠道家的庄子记录下来并流传深远,儒家欠道家的捧场一句谢谢。因为直到北宋时孔子的后代重修孔庙时,才有了实体意义的杏坛,并开始特指孔子儒家讲学授徒。在北宋之前,虽然有些文学作品中有杏坛一词,但都是把它当作庄子笔下的一个文章典故来用,杏坛和孔子讲学的关联度并不高,更遑论等同于教育界了。庄子这则寓言记录,等于是给孔子、给儒家分配了“杏坛”这么好听的一个名词。

有人说,道家和儒家不是对立的两个学派思想吗?其实,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有兼收并蓄的大气度的。儒道两家,看似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实则外显内隐,如林语堂先生讲的:“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跟孔子相差一个多世纪的庄子,在其著作中借用孔子的地方非常多,虽偶有诋毁,但其总体上对孔子是倾慕敬佩的。

2、至北宋,“杏坛”方始有了肉身

北宋天禧年间,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奉宋真宗的旨意监修祖庙,正殿大成殿要往北挪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为保留古迹,“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至此,历经了1300年,杏坛从一个抽象的词汇终于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啦。

这次对孔庙的翻修是花了不少力气的,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 “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花了三年时间才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

这个孔道辅算是孔子后代中有些亮色的,他除了重修孔庙、筑起杏坛,还力捧孟子后代,算是匡扶孔孟之道的中兴人物,代表朝廷出使契丹时也很有骨气,不过,他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被人当枪使了,被贬后郁郁而终。纵观孔子的几十代传人,只要老老实实做学问、吃老本的,结局都不算差,热衷政治的很少有大成就的。


至此,杏坛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孔子画上等号,随着时代的变迁,杏坛更是泛指为整个教育界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伟大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杏坛上一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即使到了今天,对我们教育事业的持续改革与创新,也大有裨益,“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